为了强化教研组建设的有效性,全面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,宣钢分院以教研组为单位,开展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。实践证明,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的开展,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,促进教研组的功能由 “管理单元”向“研究实体”转型。
学院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的流程分为三个步骤:第一步确定主题,第二步实践,第三步反思。这项活动是否有效,主题的确定至关重要,主题的确定贯彻“源于实际需求,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”,是整项活动的纽带。第二步实践分为三个环节:第一环是结合主题进行理论学习,第二环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,进行课堂实践,第三环是围绕主题对课堂实践进行点评。第二步是整项活动的灵魂,集中体现着这项活动的价值所在。第三步就是对主题确定和实践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反思,从中发现问题,为下一个主题的确定打下基础。
“我的主题我确定”——功能转化的内驱力。长期以来,由于教研组功能侧重于教学常规管理,致使不少教师认为投入教学研究事倍功半,缺少内在的研究动力。鉴于此,该校教研组在确定有效教研活动的主题时,没有教研组长一人承包或是直接采用教科室提供的主题,而是发挥教研组集体的力量,通过召开教研组会议,教师深入分析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,相互交流启发,最后在分析可行性的基础上达成共识,形成主题。
“我的主题我参与 ”——推动和彰显教研组功能的转化。主题确定后,教研组的教师结合主题进行理论学习。理论学习质量的高低,决定着有效教研活动的深度。为了强化理论学习,该校对教研组作了具体规定:每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一篇有关“学生活动有效性”方面的文章,摘录主要观点,通过和同行、专家的对话提升对主题的认识。为了将理论学习的效益转化成组内教师共享的资源,他们召开教研组会议,教师们交流学习心得,互相推荐文章、网站,并对学生活动的有效性问题达成了一些共识:如教师们认为有利于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达成的活动设计,才是有效的学生活动;有利于教学资源生成的活动设计,才是有效的学生活动;有利于学科思维训练及其培养的活动设计,才是有效的学生活动。对学生活动的重视体现了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。
“在反思中升华”——提升和强化教研组的研究功能。实践过程的三个环节结束后,教研组通过教师个体思考和集体交流相结合的形式,对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反思。教师们一致认为:“主题式有效教研活动”确定的主题切中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、急需解决的问题,对今后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,对教研组的建设也产生了积极影响。
学院随着有效教研活动的深入进行,不再是组长唱主角,组员唱配角,而是形成了互为主角,互为配角的积极互依关系,这种关系使职初教师、经验型教师、研究型教师都能从中受益,也推动了教研组向互动互惠的学习共同体转变,强化了教研组的研究功能。